概念辨析: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于2011年1月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评价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20个国内评价城市普遍未开展细颗粒物监测。
健康损害: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PM2.5 汽车排放再引热议
|
2013-01-26 |
PM2.5这个词从去年被大家所熟知以来,已经近半年的时间“销声匿迹”。而上周,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让PM2.5重回人们的视野,汽车排放问题也重新提及,各 [详细内容] |
|
上海打响治理PM2.5“攻坚战”
|
2013-01-25 |
昨天上海空气质量指数(AQI)从凌晨开始,就一直在200上方,处于重度污染,而这已是上海连续第二天“重度污染”。同时,昨天13时42分,上海气象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 为 [详细内容] |
|
北京大雾笼罩能见度差行车需小心
|
2013-01-23 |
今天早晨北京东部和南部笼罩在一片浓雾中,据监测,大兴能见度只有100米,通州能见度为800米,7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再次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目前在蒙古国地区有一股较 [详细内容] |
|
“天气宝宝”哭脸 上海今晨空气中度污染
|
2013-01-22 |
上海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今早9时数据显示,本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再度上升,达到四级,目前AQI为158,为中度污染。 中度污染会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 [详细内容] |
|
21日珠三角空气今年最脏
|
2013-01-22 |
昨天是元旦以来珠三角空气“最脏”的一天。据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发布系统监测,昨日19时,珠三角62个站点中有8成站点空气质量超标,其中5个站点重度污染,19个站点(超3成)中 [详细内容] |
|
上海空气质量“良” 污染过程结束
|
2013-01-18 |
根据上海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上午7:00时发布的监控数据,申城今日的空气质量明显好于昨日,“空气宝宝”展露出微笑,继昨天之后,其“头发”的颜色从1月16日的紫色(污 [详细内容] |
|
关窗控烟吃水果可防PM2.5?
|
2013-01-17 |
由PM2.5严重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引发了民众近乎“恐慌”的自我防护,网上流传戴“N95口罩、吃黑木耳猪血可防PM2.5”,这些措施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详细内容] |
|
上海白天仍有轻微霾 冷空气傍晚袭来
|
2013-01-16 |
雾霾天气在申城已徘徊了多日,虽然这两天已逐步好转,但在南下弱冷空气的污染输送之下,本市今天白天仍有轻微霾,PM2.5将保持较高浓度。预计随着今夜明晨新一股强冷空气的到 [详细内容] |
|
上海1月15早晨空气中度污染
|
2013-01-15 |
全国各地昨天全面陷入十面“霾”伏中,今晨,上海也“沦陷”。据气象部门预报,从今天起,上海将进入新一轮中度污染天气。温度方面,大部分地区在0-3℃之间。 据上海中心 [详细内容] |
|
空气污染应急预案莫停留纸上
|
2013-01-13 |
空气污染的治理,可以慢慢来,但民众的健康保护,却是最紧要、最现实的问题。 没有了大风的救场,北京的空气又“杯具”了。近几天北京一直被雾霾笼罩,首要 [详细内容] |
|
PM2.5口罩防护作用有限“噱头”多
|
2013-01-13 |
连日来,雾霾笼罩京城,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与此同时,上海也开始遭遇新一轮空气污染。空气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东方网记 [详细内容] |
|
|
|
治理策略: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需采取统一而不是分离的应对战略。由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有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的增加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与温室气体增暖作用是相反的,互相抵消的。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地表增暖的50%可能被气溶胶的冷却作用所抵消,一旦除去气溶胶将会使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表现得更显著,这将进一步增加CO2减排的压力。因而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不能孤立地解决,它们是密切耦合在一起的。
必须发展更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和气候与生物地球化学变量的长期监测系统。利用这种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 污染较重的空气状况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报上述两方面的重要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反馈机制,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性任务。如果试图把全球变暖维持在一规定的阈值的环境战略中,就不仅要考虑二氧化碳减排,而且也必须同时考虑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及其气候后果。为了从经济上得到最大的节约和获得双赢的效果,应该采取协同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减排、低碳战略,即应该采取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科学研究和应对战略。尤其将来随着空气污染的不断治理和改善,可大大降低气溶胶的冷却作用,这将进一步加大未来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否则全球气温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和量值上升。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战略尤其重要,因为这两个问题不但同时存在,而且同是因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同时迅猛增长,益使空气污染严重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从同一源头上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但经济上更为有效,而且可同时解决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
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同时考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综合或集成技术,使两者排放量都能得到减少和控制;组织各方力量编写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气溶胶排放清单;进一步改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观测网,尤其是气溶胶观测网更需扩大和加密;进行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气溶胶——云——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发展气候模式(全球和区域模式)与空气污染模式相互耦合与嵌套的集合模式系统,为建立中国中长期空气污染及其环境和气候影响的业务预报提供科学基础和支持;建立耦合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系统,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未来情景预测,提供对社会和经济部门影响的后果和严重性评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