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对PM2.5的四大认识误区独家揭示 |
时间:2012-06-18 来源:网络 |
前些日子我国南方秸秆焚烧所造成的严重灰霾天气使得市民们对于空气质量监测充满了疑问与困惑。记者从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环境研究团队处获取的信息显示,人们在PM2.5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科学的解释可消除民众的恐慌。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中直径小于2.5微米分散在大气中的颗粒状物质。除了对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之外,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危害。众所周知,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监测空气质量的指数是PM10。然而在马上要到来的6月22日,国家奖采用一个过渡时期的PM2.5目标值来监测空气质量,即每立方米75微克以下空气质量为良。下面是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颗粒物越多,污染越大
其实在大气的颗粒物中包含着两个源头,分别是自然源和人为源。有些地区尽管可见的空气质量良好,然而PM2.5浓度却很高,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其沙粒、海盐等自然源的浓度很高。由此不难发现,PM2.5的浓度高低并不绝对地与污染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误区二:为何明明是灰霾的天气,PM指数显示空气质量却是良呢?
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灰霾天气不一定直接划等号。因为,颗粒物的浓度也与当时大气的湿度等条件有关。颗粒受到不同强度阳光照射后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质量浓度并不能直接衡量灰霾天气。这是人们在感知上与数据结果之间的一种差值,绝不是检测部门的数据错误。
误区三:看时平均监测的数据,空气质量很糟糕,为何日平均值或者年平均值显示空气相对良好呢?
这是因为一天之中,颗粒物的浓度和上班早晚高峰一样,是有高峰和低谷之分的。早上6点30分至9点的PM2.5浓度一定是高于中午;下午5点的PM2.5浓度也一定高于晚上9点。仅仅监测高峰时期高浓度的PM2.5数值是不科学的。而如果一天之内,或者一年之内的PM2.5数值达到了标准值,那么就证明平均的空气质量仍旧是良好的。
误区四:颗粒物质量浓度越高,毒性越强;质量浓度越低,毒性越弱
这是民众最容易产生的误区之一。其实质量浓度小不一定表示毒性低。因为质量浓度与颗粒物的大小也有关。比如某地区质量浓度很低,但是其颗粒物大小很大,仍旧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质量浓度绝不是衡量污染程度,对人体危害程度唯一的标准。
了解了以上的误区后,人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PM2.5。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化石化工染料的需求很大,这势必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污染。但这绝不仅仅是中国才有的现象。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和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都是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空气进行清洁等行动才使得今日的PM2.5偏低。
此外,针对上海市的情况,记者获悉上海市气象局和环保局已经着手在准备从分布在全市的10个国控点来建立灰霾天气的预报体系,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得到实施。
|
|